Breaking the “duplication disease” of rural buildings: from character construction to rebirth of local value
文章:走出同质化困局:从性格构建到在地价值重生
来源:乡创社(公众号)
作者:刘佳才
(Image From:Web\Pexels\WaSpeak)
PMAN-2025A01-S01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当前的乡村建筑正陷入一场无声的“复制病”困境,比如城市文青风格的咖啡馆在江南水乡遍地开花,网红民宿的“打卡墙+干花”组合出现在不同气候带的村庄,。这种以“爆款复刻”为核心的设计逻辑,看似快速落地了项目,却在不断消解乡村的在地性,那些原本属于地域的、文化的独特元素正在被统一的“设计模板”覆盖。

破解困局的关键是什么呢?我认为不在于否定设计,而在于重构设计逻辑,要从“复制别人的答案”转向“寻找自己的答案”。乡村建筑的真正价值,不是标准化的美学符号,而是与土地、生活、文化共生的“独特性格(乡村IP)”,那么如何从“外形”升级为“性格”呢?

一、“复制病”的本质:
只取其形,未得其魂

乡村建筑的“复制病”,本质是对“成功样本”的浅层模仿——将他人建筑的“视觉元素”当作核心,却剥离了支撑这些元素的底层逻辑。就像有人照搬西南吊脚楼的木构形式,却忽略其“依山而建、防潮避蛇”的地形适配逻辑;有人复刻徽派建筑的“白墙黛瓦”,却丢掉了其“聚族而居、风水共生”的社会文化根基。

这种“形神分离”的设计,会带来两个深层问题:

功能失效:北方村庄照搬南方骑楼,会因冬季寒风灌入影响居住体验;平原地区复制山区石屋,会因材料运输成本过高导致维护困难。

文化断裂:当村口的“网红打卡墙”取代了原有的晒谷场,当统一制式的民宿替代了承载记忆的祖屋,乡村失去的不仅是视觉独特性,更是居民对“家园”的情感认同。

正如产品设计中“抄界面易,抄数据流难”,乡村建筑可以模仿外形,却抄不走那些由气候、族群、生活方式沉淀的“生长逻辑”。

二、乡村性格的生成密码:
从土地与生活中生长

乡村的“性格”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“长”出来的——它藏在村民的日常轨迹里,写在自然环境的约束中,刻在历史变迁的印记里。要找到这种性格,需先回答三个核心问题:

1. 谁在“使用”这个村庄?

村庄的空间本质是“人的生活容器”,不同群体的需求决定了空间的基本性格。

常住老人需要“安全、便捷、可交流”的空间:村口的石凳要够宽,方便晒太阳时闲聊;屋檐下的走廊要避雨,能存放农具;邻里间距不能太远,方便日常互助。

返乡青年期待“传统与现代融合”的场景:祖屋改造需保留木梁结构(情感锚点),但要增加开放式厨房(社交需求);院落里既要有菜地(农耕记忆),也要有光伏板(现代生活)。

城市游客追求“在地化体验”:他们想住的不是“城市酒店的乡村版”,而是能看到“清晨的炊烟从斜顶升起”“老人在天井里择菜”的真实空间。

2. 日常在“发生”什么故事?

乡村的性格藏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,而非抽象的美学符号。

时间节奏:湘西村庄的“晨雾绕屋”与陕北村庄的“烈日当头”,决定了前者需要“通透的吊脚楼”(散热防潮),后者需要“厚重的土窑洞”(隔热保温);

情感载体:浙江古村的“祠堂前晒秋”、山西大院的“门楼挂红灯”,这些场景不是装饰,而是“家族团聚”“节庆仪式”的空间表达;

生产痕迹:云南诺邓的“火腿挂在阁楼通风处”、江西篁岭的“竹匾晒在屋顶”,这些“不整洁”的细节,恰恰是村庄“以产立村”性格的直接呈现。

3. 文化在“传递”什么基因?

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,决定了建筑的“精神气质”。

重视“节俭”的村庄,建筑会呈现“旧料新用”的智慧:老门板改桌面、碎瓦片拼地面,拒绝“为新而新”;

敬畏“自然”的村庄,会保留“顺势而为”的设计:不平整的石板路(顺应地形)、门前的百年老树(不轻易砍伐),体现“人不与自然争地”的哲学;

讲究“秩序”的村庄,空间布局会暗藏规则:祖屋在中、厢房在侧、菜地在外,对应“长幼有序”的伦理观念。

三、乡村建筑性格蓝图:
从识别到落地的实践路径

构建乡村建筑性格,需建立一套“从内到外”的识别与表达系统——它不是设计师的主观创作,而是对村庄“自身逻辑”的提炼与呈现。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:

1. 定义“村庄人设”:明确核心使用者与需求

通过走访、座谈、观察,梳理村庄的核心人群及其生活需求,形成“IP标签”。例如:

云南诺邓:“千年盐井古村+留守老人为主+小众文化游客”→ 人设关键词:“古旧、宁静、有故事感”;

浙江莫干山某村:“返乡青年创业+亲子家庭游客”→ 人设关键词:“活力、融合、可参与”。

2. 提炼“气质关键词”:
用语言锚定性格方向

基于生活场景与文化基因,提炼4-5个核心气质词,作为设计的“指南针”。以江西篁岭为例:

文化基因:“晒秋习俗、徽派传承、梯田农耕”;

生活场景:“屋顶晒作物、天街商铺、山间步道”;

气质关键词:“烟火气、层次感、在地性”。

3. 转化“设计语言”:
让性格可见可感

将气质关键词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表达,避免抽象化。以“烟火气”为例:

材料:用本地青砖(易获取、有温度),拒绝光滑瓷砖(冰冷感);

空间:保留开放式厨房(能看到村民做饭)、设置公共晒台(方便晾晒);

细节:屋檐下挂玉米/辣椒(真实生产痕迹)、窗台上摆腌菜坛(日常饮食符号)。

4. 确立“设计原则”:
明确“做什么”与“不做什么”

通过“禁止项”与“倡导项”,守住性格底线。例如:

禁止项(避免偏离性格) 倡导项(强化性格)
不使用玻璃幕墙(破坏乡土感) 用木格栅替代(透光且有肌理)
不统一拆旧建新(断裂记忆) 修旧如旧+局部改造(延续历史)
不为拍照建“假场景”(虚假感) 激活原有功能空间(如把旧仓库改茶室)
5. 分阶段落地:
让性格自然生长

乡村性格的形成需要时间,不可一蹴而就:

第一阶段(样本测试):选择1-2户民居改造,验证设计逻辑(如老人是否愿意在新修的村口长凳停留?游客是否对晒秋场景有共鸣?);

第二阶段(共识形成):基于样本反馈,梳理出村民、游客都认同的“性格语言”(如“斜顶必须保留”“材料优先用本地木石”);

第三阶段(品牌沉淀):让性格成为村庄的“名片”——当提到“晒秋”就想到篁岭,提到“盐井”就想到诺邓,性格便转化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。

结语:让建筑成为“乡村的自传”

乡村建筑的最高价值,是成为“会说话的自传”——它能告诉到访者:这里的人如何生活?他们敬畏什么?珍视什么?当我们不再追问“如何做得像别人”,而是思考“如何让这里像自己”,乡村建筑才能跳出“复制病”的循环。

那些真正动人的乡村,从来不是“设计出来的展品”,而是“生活出来的生态”。白墙黛瓦的美,源于徽商聚族而居的烟火;吊脚楼的巧,来自山民与地形共生的智慧。当建筑回归对土地、生活、文化的尊重,乡村的独特性格自会生长,而这种生长,本身就是最珍贵的“不可复制”。